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資訊中心 > 時政要聞
新零售——農業的未來趨勢
一、消費結構升級
首先,消費結構升級,追求體驗式消費。據阿里巴巴商學院和波士頓咨詢的研究數據顯示,富裕人群跟上層中產在2010年的時候只占了7%的量,2015年占了17%,到了2020年這個比例將是30%,城鎮化的結果將導致這部分群體逐年增加。
隨著消費不斷升級,在各行各業借著互聯網的風向快速發展的同時,國家也連續好幾年出臺了支農、助農的好政策,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鄉村振興戰略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讓我們看到了國家扶持農業的堅定決心,連國家都支持了,那些一直在互聯網的風口觀望農業的人一擁而上,紛紛投身于農業互聯網中。
二、消費習慣改變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農業市場總規模超10萬億人民幣,而2018年中國農村網民或超3億人,眾多巨頭、資本、上市公司等都紛紛加大在“互聯網+農業”領域的布局,農業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都有千億甚至萬億的市場空間。
搭建農業電商平臺優勢
通過農業電商平臺搭建,利用電子商務強大的網絡功能,可以跨躍時間和地域的障礙,使農產品供需雙方及時溝通,使農業生產者能夠及時了解市場信息,根據市場需求情況合理組織生產,避免因產量和價格的巨大波動帶來的效益不穩定,降低農業生產風險。同時,為各商家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減少環節,提高農業效益。
另一方面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一般來說,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手中大概要經歷這幾步:農民將農產品上交經紀人,通過經紀人運送到一級批發商手中,再由一級批發商轉手到二級批發商再轉手到零售商手中,然后零售商再銷售給消費者。有些流通更復雜,甚至還有三級批發商、代銷商、配送等等,流通環節多流通成本自然也就高了,這使得農產品價格不斷提高,農民的收入卻一成不變,甚至更低,損害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通過電商平臺搭建實現了產地直銷,消費者可以吃到新鮮實惠的水果,農民也能夠得到滿意的價錢,實現雙贏的局面。
目前我國農村電商平臺搭建呈現四個特點:一是中西部農業電子商務呈現散發態勢,貧困地區借助互聯網實現快速發展;二是農村電商正在由交易環節向生產和消費兩個環節延伸;三是農產品電商正在由干貨農產品向鮮貨農產品發展,農業生產資料和觀光農業全面拓展;四是多種農村電商模式不斷涌現。
農業人該怎么做?
農業新零售帶來的既不是電子商務的滅亡,也不是傳統零售的終結,它是兩者媾和在新消費刺激下的進化的新物種,就像羅振宇所說的“何須轉型,只需生長”。新零售來了,農業企業該怎么辦?
1
品牌農業建設:顯然,無論是基于農業發展現狀,還是基于農村資源的整合需要,“品牌興農”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抓手中的抓手”。唯有形成了特色化的農產品“品牌”,向品牌化經營轉變,才能打破嚴重的同質化,有效利用區域資源,在市場經濟中獲取綜合效益,切實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一句話,沒有品牌農業,就一定沒有現代農業。品牌農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國家現代化、社會可持續和諧發展的標志、抓手和必由之路。
2
線上與線下一體化:近年來,隨著線上或許新流量的成本不斷提升,企業開始重新重視線下流量,其次,線下消費者和線上購物習慣不同,兩者都不可以荒廢。在新零售的背景之下,線上不再具備對線下一邊倒的優勢,線上和線下各具優勢,而且兩者的界限將逐漸模糊,未來,線上與線下真正實現一體化是新零售的顯著特點。
新零售一方面要求農業企業做好品牌頂層設計,圍繞品牌建設組織企業戰略,組織架構,績效考核等。另一方面,沒有傳統的企業,只有傳統的思維,農業企業應當實現線上和線下一體化。在線上打造獨立IP,在線下營造好消費場景,積極發揮新零售的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