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資訊中心 > 時政要聞
9月4日,“新發展階段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專題研討會在南京農業大學舉行。與會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互動的方式,進行了交流研討。
實現戰略轉型
從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看,我們既要看到傳統加工貿易外向型經濟模式面臨巨大挑戰,也要看到經濟發展孕育著新的重大機遇。對農業農村發展來說,以戰略轉型鞏固發展農業農村持續向好形勢,發揮“三農”壓艙石作用,能夠為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主動。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溫鐵軍認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基于國內外形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這種調整是方針性的調整。新階段的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在國際宏觀背景下,借國家戰略部署之勢,實現從工業文明時代向生態文明時代的戰略轉型,大力發展生態經濟。
南京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陳利根表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對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出了新要求,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給國內農業農村發展提出了新挑戰。農業農村現代化是農民的“金扁擔”。從學術理論研究的視角出發,“三農”領域的專家學者要以宏觀視野,積極回應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要求。要關注最新形勢,將基礎研究與對策研究結合,切中“三農”領域的難點和前沿問題,提出有效的應對舉措。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引領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與會學者認為,新階段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在“兩山”理念的指導下,實現綠色生產和高質量發展。
促進高質量發展
“不同于以機械化、工業化、化學化為關鍵詞的傳統農業現代化,新階段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有新的內涵和目標。改變工業化時代的農業發展思路和粗放的數量型增長方式,向生態化方向轉型,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農業的結構性過剩問題,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點。”在溫鐵軍看來,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從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高度出發,用“兩山”理念指導鄉村振興和新“三農”發展,將生態文明和“兩山”理念落實到鄉村振興戰略中,實現“三產”融合。要發展綠色生產方式,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從粗放的數量型增長轉變為質量效益型增長,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陳利根表示,農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深遠的戰略性意義。農業發展不僅要繼續提供有保障的產品,而且應該強化生態、康養、人文與社會等方面的功能,基于多功能循環農業形成內循環圈式的發展模式。我國農村不同區域的農業功能差異性大,不同區域的農民訴求也各不相同。因此,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徐志明提出,不同區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路徑和重點不同。不同區域之間應通過聯合施策,推動交通與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促進生產、勞動、資本和技術等要素的流動和產業分工協作。
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張鴻雁認為,產業與就業是城鄉融合的兩個關鍵詞。要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富民、優化村莊環境惠民、打造文明鄉風育民,推動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在路徑選擇上,可將文旅產業發展與城鄉建設有機融合,推進城鄉生態、生活、生產空間結構不斷優化。
推動鄉村振興
科技化是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途徑。陳利根表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進步。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物聯網、智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推進并應用于社會發展各個領域,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因此,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要大力提升農業科技生產力,搶占智慧農業農村發展制高點。
南京農業大學金善寶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徐鳴認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實現“農民富”,增強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發展農村經濟,要鼓勵鄉村產業發展先行者,扶持創業者。農村創業的重點可放在發展家庭農場、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方面,通過產業發展讓農業能夠賺到錢,使農村更吸引人,真正實現鄉村振興。
“鄉村問題的本質是人口問題和土地制度問題,基本路徑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南京師范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執行院長陸玉麒認為,應從學理角度思考鄉村振興的一般性問題。在經濟理論層面,城鄉一體化、均衡化得到實現,才可真正稱得上鄉村振興。推動鄉村振興的基本路徑,是通過農業農村現代化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創新農村土地制度,維護農民土地權益。
會議由江蘇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江蘇省農業農村廳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與南京農業大學金善寶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院共同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