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資訊中心 > 時政要聞
“有機質農業”是以農業種養循環和平衡為基礎,以農田廢棄物還田為手段,提高和保持土壤較高水平的有機質含量。在保障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土壤可持續生產和利用能力。根據當地農田的產出、市場需求以及水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合理配套布置養殖品種和養殖規模,就地或就近利用農田產出食物和副產品發展養殖,減少養殖業需求的農副產品運輸距離,為養殖、加工廢棄物生產的有機肥料還田提供方便。
一、有機質農業倡導優先推進秸稈發展草食性畜牧業養殖 “有機質農業”概念是由“耕育農法”創始人團隊在世行農業項目實施中孕育提出,在農業綜合開發和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項目中廣泛應用。在2019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大會上,全國生態發展與創新團隊獲全球科技創新獎。 有機質農業倡導在當地鄉鎮半徑區域內(十公里內)根據種植業生產,核算土地有機肥料需用量,按照本區種植秸稈產生量,優先推進秸稈發展草食性畜牧業過腹還田利用,飼料化利用后剩余秸稈再肥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盡力實現區域內土地肥料供需平衡。 在當地鄉鎮半徑區域內草食性養殖、秸稈肥料化不能滿足當地土地肥料需求時,可以考慮在一個縣域內(五十公里內)發展利用飼料糧的規模化養殖場、養殖小區,養殖糞便統一回收和利用,因地制宜發展沼氣工程,推進沼渣沼液肥料化利用。形成以恢復地力、發展從全民健康需要的生態農牧食材,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格局。
二、世行蒙城項目創造了糧草共增與秸稈養牛過腹還田模式
1982年,我國首次利用世行貸款“華北平原農業項目”在安徽、山東、河南三省九縣實施,為保證該項目的順利實施,按照世行農業項目集成資金使用模式,需要農林水、機電路等部門專家共同參與項目工作和管理。水利部淮河委員會(安徽)水利科學研究院就組織了一批1982年初入職的首屆恢復高考77級農田水利畢業生團隊,深入渦陽縣和蒙城縣世行項目區工作,解決了皖北地區旱改水問題,促進了我國糧食增收和畜牧業的增長。
1984年蒙城縣大力推廣麥稻輪作,項目區水稻占總面積的40.7%。平均單產462公斤,高產地每畝756公斤。實現了“旱改水、水增產,水改旱、旱增產。水旱輪作季季增產。”項目區旱改水后草多糧多,縣政府充分利用秸稈的資源優勢,發展黃牛飼養,帶動畜牧業全面發展,并逐步形成特色牛業經濟,加大資金投人深加工產業,取得了綜合成效。1986年全縣出欄黃牛存欄24.33萬頭,出欄3.58萬頭,居全省首位。1987年項蒙城縣項目區利用工程與生物技術結合,興修水利、改土培肥的綜合措施,治理后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顯著,被世界銀行譽為“蒙城模式”并予以表彰。
以此為基礎,1992年9月,蒙城縣舉辦首屆黃牛文化藝術節,國家有關部委、省地領導和經濟界、文化界、理論學術界、新聞界等一千余人參加,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1994年,在第三次全國農區發展畜牧業座談會上,蒙城縣被譽為“全國第一養牛大縣”,獲得國家部委、省市部門的表揚和支持。至1997年,全縣黃牛存欄約70萬頭,出欄約30萬頭,飼養量達到百萬頭高峰。
三、蒙城模式養牛經驗為世行肉牛項目項目實施創造了條件
蒙城縣華北平原項目創造的全國養牛大縣經驗,促使世行啟動的(2000—2005年)小規模肉牛貸款項目,蒙城縣受2000年阜陽市調整區劃劃歸地級亳州市影響,阜陽市僅在原十二個縣市區留下的臨泉、阜南等七個縣市區(太和未列入)實施了世行肉牛項目,其中世行貸款599萬美元。
四、世行肉牛項目促進了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世行肉牛項目通過秸稈過腹還田,著力源頭減量,提高秸稈資源過腹還田利用率,著力推動種養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利用沼氣技術,加強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構建農林牧、一二三產循環產業鏈,形成有機質農業體系。
2007年4月22日至24日發改委在安徽阜陽舉辦了農業循環經濟和新農村建設培訓班。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改委、經委及農業系統、科研單位和部分企業近200人參加了培訓。2014年11月20日,國家又在安徽阜陽又召開全國農業循環經濟現場會。落實《循環經濟發展戰略》,推廣農業循環經濟典型經驗,探討發展措施,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了貧困地區的生態脫貧。2016年2月1日,國家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指導意見》,構建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提出推進種養結合,農牧結合,養殖場建設與農田建設有機結合,按照生態承載容量,合理布局畜禽養殖場(小區),推廣農牧結合型生態養殖模式。
五、“蒙城模式”成為我國農業綜合開發的楷模 1982.6~1987年,世行華北平原項目的投資、實施、管理取得的成效顯著,不僅極大的改善了我國農村農業的生產、生態條件,而且顯著提高了糧食產量、還促進了生態農業、有機質農業的發展,帶動了整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中國循環農業、耕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樣本和實踐基地。世行項目為利用國內政府資金進行農業綜合開發以及大型商品糧基地建設提供了楷模。世行項目的規劃可研、監測評價、后評價工作系統引領中國工程咨詢的興起與國際接軌。項目區秸稈養殖、種養廢棄物還田模式,孕育了中國農村能源的科技創新大會,為連續八年召開的中國農業現代化大會暨專業論壇提供了源泉。世行華北平原成果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十分重大,項目的經驗和總結,對于目前農田建設、土地修復、土壤改良、健康中國均具有較強的示范和指導作用。
六、目前蒙城縣養牛困境及有機質農業發展建議 蒙城縣曾經是全國養牛第一大縣,擁有雄冠全國的養殖數量和多樣化黃牛品種,1997年起,全國性養牛降溫,2003年,全縣黃牛存欄36.84萬頭,出欄29.90萬頭;隨后養牛業出現持續下滑,至2008年6月,黃牛飼養量不到十萬,不足高峰期和載畜量的十分之一,與相鄰的臨泉等肉牛貸款項目區距離逐漸拉大。 蒙城黃牛數量減少因素首先是農業機械化的提高,黃牛作為畜力已失去價值,其次是黃牛繁殖率低,生長速度慢,養牛與養殖豬、雞、鴨相比效益低,加上養牛還有疫病、安全、市場等風險,農民外出打工無人伺養等原因造成所致。蒙城的黃牛養殖業狀況是皖北地區乃至華北平原和中原地區的縮影,與畜牧大縣的傳統地位十分不符。 土壤健康,作物就健康,水、食物、動物和人類都健康。近年來,我國農村化肥大量使用,不僅增加了投入,浪費了寶貴的秸稈資源。曾幾何時我國從牛肉出口國變成了牛肉進口國,原來遍布各縣市區的肉牛屠宰加工企業和冷庫冷藏設施逐漸消失,近年來進口數量還進一步增加,引發疫情防控風險。大力發展以牛羊為主的節糧型畜牧業,實現秸稈過腹還田的種養結合,既提高土壤肥力,又可以增加肉、奶、皮等畜產品供應,不與人類爭糧,能解決十億人健康肉制品的自給自足問題,持續發揮世行農業項目的效益。
七、首次世行貸款華北平原項目對有機質農業的意義重大 華北平原項目的投資、實施、管理模式成效顯著,不僅極大的改善了我國農村農業的生產、生態條件,而且顯著提高了糧食產量、還促進了生態農業、有機質農業的發展,帶動了整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循環農業、耕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樣本和實踐基地。也為后期利用國內農業綜合開發以及大型商品糧基地建設提供了楷模。世行項目的規劃可研、監測評價、后評價工作系統也引領了中國工程咨詢的興起與國際接軌。項目區秸稈養殖、種養廢棄物還田技術,孕育了 “糧-秸-牧-菌(食用菌、菌肥)-沼”吃干榨凈的農業循環產業創新模式,為后期新河灣生態原產地品牌打造、舉辦中國農村能源科技創新大會以及連續八年的中國農業現代化大會提供了持續動力。 世行華北平原成果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十分重大,項目的經驗和總結,對于目前農田建設、土地修復、土壤改良、健康中國均具有較強的示范和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