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資訊中心 > 時政要聞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三農領域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如何通過制度創新釋放農村潛力、激發農民活力、提升農業效率,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命題。構建“多予、少取、放活”的新機制,正是以系統性思維破解傳統發展瓶頸、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關鍵路徑。這一機制既強調對農村的投入與支持,又注重減少束縛與干預,更通過市場化改革激活內生動力,為三農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一、多予:夯實基礎,強化發展保障
“多予”的核心在于通過政策傾斜與資源下沉,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持續加大財政支農力度,通過專項資金、補貼政策等形式,重點支持農田水利、高標準農田、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例如,智能化灌溉系統、數字化倉儲設施的普及,顯著提升了農業抗風險能力。同時,科技賦能成為“多予”的新內涵,農業科研機構與基層推廣體系緊密協作,將良種培育、綠色防控、精準施肥等技術送到田間地頭。據統計,某水稻主產區通過推廣新型種植模式,畝均增收超過20%。此外,教育醫療資源的持續下沉,使得人才“回流”鄉村成為可能,為鄉村振興儲備了寶貴的人力資本。
二、少取:優化環境,減輕主體負擔
“少取”體現為通過制度性改革降低三農領域的隱性成本。各地逐步清理不合理的審批事項,簡化土地流轉、經營許可等流程,讓新型經營主體能夠輕裝上陣。稅費減免政策精準發力,針對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推出所得稅優惠,有效緩解了經營壓力。更值得關注的是,基層治理模式的創新正在破除形式主義頑疾:村級組織事務清單制度明確權責邊界,數字化政務平臺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某省份試點電子化申報系統后,涉農審批時間壓縮了60%。這些改革舉措切實減少了制度性交易成本,讓農民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生產創新。
三、放活:釋放潛能,激發市場活力
“放活”的本質是打破體制機制束縛,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土地制度改革成為突破口,承包地“三權分置”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創造了土地增值收益共享機制。某試點地區通過盤活閑置宅基地,三年內吸引社會資本超百億元,打造出特色民宿產業集群。金融創新同樣亮點紛呈:供應鏈金融破解新型主體融資難題,天氣指數保險為特色農業撐起保護傘,區塊鏈技術助力農產品溯源提升品牌價值。更為重要的是,創業扶持政策點燃了鄉村創新引擎,電商直播、智慧農業、休閑農旅等新業態蓬勃興起,大批“新農人”借助短視頻平臺將地方特產打造成網紅產品,開辟出產銷對接的新通道。
四、機制協同:構建良性發展生態
“多予、少取、放活”并非孤立政策,而是需要協同發力的系統工程。在東北糧食主產區,財政投入建設的高標準農田與土地流轉政策結合,催生出萬畝規?;N植基地;在西南山區,稅費優惠降低合作社運營成本,配合電商基礎設施完善,使得特色水果走出大山。這種政策組合拳的乘數效應日益顯現:2023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八年快于城鎮居民,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2%,印證了機制創新的實踐價值。
面向未來,深化“多予少取放活”機制需在動態調整中持續優化。既要保持財政投入的穩定增長,更要創新資金使用方式,通過貼息貸款、產業基金等市場化工具撬動社會資本;既要鞏固減負成果,也要推動監管方式向事中事后轉變;既要鼓勵基層創新探索,也要加強風險防范和權益保護。唯有如此,才能將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壯美畫卷。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每一份耕耘都將在改革的春風中收獲時代的回響。